苏州之所以又被称为平江,这与历史上的行政设置变迁紧密相关:
- 得名于古代行政区:在古代,苏州地区曾有过名为“平江”的行政设置。
- 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地设置了吴郡,领有13个县,治所位于吴县(今苏州)。
- 西晋时期:将全国分为19个州,苏州地区属扬州吴郡。
- 南朝宋、齐时期:基本沿袭晋制。
- 南朝梁时期:天监六年(507年),分原吴郡之地置12个郡,其中就有平江郡,治所在吴县,这是苏州地区历史上首次出现“平江”这一名称。
-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推行州县两级制,改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之名首次出现。
- 唐武德七年(624年):废郡,改苏州为吴州。
- 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吴州为吴郡。
- 唐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吴郡为苏州。
- 北宋时期:苏州属两浙路,为平江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这是“平江”作为苏州地区行政名称的再次出现,领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县,府治在吴县。
-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平江府,改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领县如故。
-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属南直隶。
-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关后,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苏州府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设江苏、安徽两省,苏州府属江苏省。
- 历史文化传承:平江作为苏州的曾用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平江”已成为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一些文化作品、历史研究以及人们的习惯称呼中,依然会使用“平江”来代指苏州。 比如平江路,作为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区域,就保留了许多宋代街坊的格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