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因素
- 板块运动
- 西藏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这种强烈的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发生大规模的隆升和变形,在这个过程中,岩石层出现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变动。
- 一些区域由于岩石破碎、地壳薄弱,地下水容易汇聚并渗出地表,为湖泊的形成提供了水源基础,冈底斯山 - 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使得地下水资源得以重新分布和出露,众多湖泊在山间谷地等地发育形成。
- 地层特性
- 西藏地区的地层中存在丰富的岩石类型,如石灰岩等可溶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这些岩石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 溶蚀作用不断进行,会形成各种岩溶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等,当岩溶地貌发展到一定阶段,地下河可能会出现塌陷等情况,导致原本在地下流动的水体汇聚在地表低洼处,从而形成湖泊,比如在藏南部分地区,就有因岩溶作用形成的小型湖泊。
气候因素
- 降水与蒸发
- 西藏的气候类型多样,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有一定的降水,这些降水会在地表低洼处积聚。
- 西藏的蒸发量相对较大,尤其是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使得水分蒸发较为迅速,在一些降水相对较多且蒸发量有一定限制的区域,就容易形成湖泊,在藏北高原一些季节性积水的区域,夏季降水后积水形成季节性湖泊,冬季部分水分蒸发后,来年再重复这样的过程。
- 冰川作用
- 西藏拥有广袤的冰川分布,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侵蚀地表,形成冰川谷、冰斗等地形。
- 当冰川退缩后,冰川谷等低洼处会积水形成湖泊,比如纳木错湖,其形成就与古冰川作用密切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的冰川活动塑造了盆地地形,后期随着冰川融化,大量冰川融水汇聚其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大型湖泊,而且冰川融水也是西藏众多湖泊重要的水源补给之一,持续维持着湖泊的水量。
水文因素
- 河流汇聚
- 西藏有众多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这些河流在流经过程中,会有支流汇入,并且在地势低洼的区域,水流速度减缓,泥沙等物质沉积。
- 当水流汇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局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体,进而形成湖泊,在一些河流的河漫滩、牛轭湖等地段,由于河流改道等原因,原来的河道积水形成湖泊,像雅鲁藏布江流域就有不少这样因河流变迁而形成的湖泊。
- 地下水补给
- 西藏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地下水会通过泉眼等形式涌出地表。
- 这些涌出的地下水不断汇聚,当水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湖泊,在一些山间盆地或谷地,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补给充足,容易形成小型湖泊,而且地下水的补给相对稳定,对维持湖泊的水量和水质起到重要作用。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