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少城”名称来源和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名称来源
“少城”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较为广泛的一种观点认为与“大城”相对而言,历史上成都曾有大城,后来在大城基础上修建了规模较小的城区,被称为少城。
形成历史
- 战国时期: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分为大城和少城,大城为蜀郡治所,少城为商业区,主要居住着工商业者和普通市民。
- 秦汉时期:少城一直是成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内设有各种市场和手工作坊,商业繁荣。
- 唐宋时期:少城的范围有所缩小,但仍然是成都的商业中心之一。
- 明清时期:少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成为成都的军事要塞和八旗兵的驻地,清政府在少城内修建了满城,将其作为八旗兵及其家属的居住区域,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满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文化特色。
- 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少城的功能逐渐发生变化,满城的城墙被拆除,少城逐渐与成都的其他城区融合,成为普通市民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 新中国成立后:少城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造,经过多年的建设,少城已经成为成都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宽窄巷子、琴台路等。
少城见证了成都历史的发展演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成都独特城市风貌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